当前所在位置: 政策咨询 | 返回首页

迟来的诚信数据库


时间: 点击:

       各方寄希望于诚信数据库能够重塑市场不断“崩塌”的诚信体系,但要达到这一目标殊为不易,诚信数据库只是迈出了长征的第一步。

  姗姗来迟的资本市场诚信数据库近日终告启动。

  相信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和市场主体形成有效威慑。毕竟,它除了汇集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收录的诚信信息,还包括其他机关在行政执法、司法活动中产生的相关信用信息,而这种跨部门的信息采集无疑令非法行为无处遁形。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亦强调,建设诚信数据库是要通过对市场参与主体诚信状况的全面记录、查询使用以及公开、共享,体现失信受制、守信得益的导向,督促市场参与主体自觉诚信守法,不断提高资本市场诚信水平。

  而截至2014年7月底,诚信数据库已收录市场机构13554家,人员523133名,纪律处分、诉讼赔偿等负面信息12775条,上市公司及相关方公开承诺履行情况信息14783条等。

  A股的诚信向来令人不敢恭维。欺诈上市、内幕交易、“老鼠仓”等事件频频暴发,不但严重干扰市场秩序,更对“三公”原则形成极大挑战。我国资本市场要想真正迈向成熟,并与国际市场接轨,重塑诚信势在必行。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邹亚生亦曾向本报记者表示,A股之所以一直“扶不起来”,源于市场缺乏诚信,要想正本清源,重振股市关键还在于夯实股市乃至全社会的诚信基础。

  因此,这次诚信数据库的运行,可以说是资本市场走向繁荣的良好开端。

  据邓舸介绍,诚信数据库除供证券期货系统内部使用,与其他部委、地方政府、行业组织等的信用信息共享与交换外,还接受市场主体的查询。

  不过,从现有规定来看,普通市场主体要想查询该数据库目前仍存在很大限制。2012年出台的《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查询其他市场主体的诚信记录,需要被查询对象本人同意方能进行,这无疑将极大限制该诚信系统的功用,迫切需要在未来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松绑。

  证监会也意识到这一点。邓舸透露,未来将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诚信数据库的覆盖面,将更多市场机构、人员及其诚信信息纳入诚信数据库,在更多监管工作领域应用诚信信息,并方便包括广大投资者在内的市场各方通过互联网查询有关市场经营主体的失信记录,更好地为监管执法和市场发展服务。

  当然,重塑资本市场的诚信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经济乘风破浪,但社会风气并未乘势而上,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不断瓦解,而资本市场成为社会风气堕落的典型代表和重灾区。

  在此情况下,管理层也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试图从上到下推动重建社会诚信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的要求;今年6月底,国务院更正式发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

  鉴于资本市场的“江湖地位”,它一旦出现严重诚信问题,影响将极为恶劣,不仅仅让数以亿计的财富瞬间灰飞烟灭,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利益受到损害,而且还将严重影响资本市场的声誉,甚至让国家形象蒙羞,因此资本市场诚信建设理当走在前列。

  但要重塑资本市场诚信并非易事,需要法律制度作保证。所幸,《证券法》修改工作早已如火如荼地展开。而肖钢主席上任以来,更是秉持法制化、市场化的改革路线,主导了IPO改革、退市制度改革、严厉打击证券市场不法行为、充实稽查队伍等一系列行动,对净化市场环境意义深远。但对积重难返的资本市场而言,这一切还远远不够。

  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依旧比比皆是。近日新近传出永辉超市高管违规买卖股票一事,便是对市场法制赤裸裸的藐视。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前夕,永辉超市副总裁精准买入公司股票,事发后却借口手机操作不慎,如此低劣的借口不知道是用来愚弄监管层,还是他自己。

  同样,最近庭审的光大证券内幕交易案件也给A股的诚信体系致命的一击。证监会去年将乌龙指定性为内幕交易,光大证券也俯首认罚,并缴纳5亿多罚款,但利益受损的投资者却未能获赔分毫,数十位投资者无奈之下只能对簿公堂,试图撼动不合时宜的司法制度。

  乌龙指事件折射出监管缺失与法制缺位,资本市场法制化进程依旧任重道远,理当以更快速度和更大决心推进。

  毋庸置疑,诚信数据库的启动对资本市场乃至全社会而言,称得上是里程碑的事件,但不能指望依靠它来荡涤一切市场污垢,关键还在于在坚持法制化的基础上,从上到下彻底重塑社会的诚信基础。

  万幸的是,改变正在当下发生。我们有理由相信,资本市场在夯实法制基础并重塑诚信后,牛市迟早会重临。


[关闭]